传导性聋的定义
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力减退者称为传导性聋。
传导性聋的病因及治疗
传导性聋的常见病因包括①炎症: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②外伤:颞骨骨折累及中耳、鼓膜外伤、听骨链中断等。异物或其他机械性阻塞: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肿瘤、胆脂瘤等。③畸形: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鼓膜缺失、前庭窗、蜗床发育不全等。下面主要介绍小儿最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儿童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1.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小儿大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 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另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
2.诊断 耳镜下检查鼓膜,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时,鼓膜色微黄或桔黄色,鼓膜活动受限,可见线形液平面或气泡。声导抗图对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本病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负压>200daPa,大多示鼓室内有积液。 根据病史及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声导抗测试结果,渗出性中耳炎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岁以内婴儿机械-声学传导机制与大龄儿童不同,故1岁以上的儿童作声导抗时,采用标准 226 Hz 探测音,1岁以内的儿童,则采用较高探测音频率。
3.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急性渗出性中耳炎可用抗菌药物,应用稀化粘素类药物有利于纤毛的排泄功能,促进中耳积液的排出。同时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对于药物治疗3个月无效,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行手术穿刺抽液并行鼓膜置管术。
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亦是小儿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易复发,并发症和后遗症多。
1.临床表现 婴幼儿不惧陈诉病痛的能力,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搔耳、摇头、哭闹不安。全身症状较重,发热,常伴有消化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2岁以内小儿的岩鳞缝尚未闭合,中耳粘膜与硬脑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联系,故中耳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影响邻近硬脑膜,出现脑膜刺激征。
2.诊断 耳镜检查 起病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捶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 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局部可见小黄点。如炎症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即发展为鼓膜穿孔。穿孔一般开始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情节外耳导后,方见穿孔处有搏动亮点,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迅速溶溃,形成大穿孔、耳部触诊 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听力检查 多为传导性聋,少数病人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3.治疗 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可防止鼓膜穿孔。规模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注意休息,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小儿鼓膜较厚,不易穿孔,为避免感染蔓延至颅内必要时可考虑鼓膜切开术,通畅引流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若出现乳突气房融溃积脓时,应及时行乳突切开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儿童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需要待患儿咽鼓管功能改善后手术治疗。
先天性耳聋不是无法治疗,人工耳蜗可以较好的解决耳聋的问题,现在人工耳蜗有补贴活动,澳大利亚指定型号人工耳蜗补贴5万元。
补贴时间截止8月31号,如果需要,赶快咨询吧,咨询电话:400-837-1120
或者点击这里立即咨询==》